张大卫牧师——门徒的呼召


1. 入深的呼召徒的使命

路加福音5章1-11节中记载了耶稣站在加利利湖(革尼撒勒湖)岸边的场景,这是我们从多卷福音书中都已熟知的事件。然而,与马太福音4章相比,路加福音5章的记述更为详细、生动。特别是耶稣发出“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吧”(路5:4)的命令,以及“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路5:10)的宣告,直接展现了蒙召为门徒的人所领受的具体使命。彼得、安得烈,以及雅各和约翰这些原本平凡的加利利渔夫,如何在这关键转折点一跃成为“得人如得鱼”的使者,画面极为戏剧化。

张大卫牧师在讲解这段经文时,将耶稣“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的话语视为“天命”,亦即实践“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的具体行动方针。渔夫转变为“得人渔夫”的过程,在人的努力或知识范围内是无法想象的巨大飞跃。正因为如此,彼得在这一幕中惶恐地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5:8),而耶稣则回应:“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路5:10)。可见,被呼召的门徒内心同时经历着恐惧与期待;耶稣也在此预言,他们将走上一条与过去完全不同的道路。路加福音5章1-11节正是展现了这双重情绪——被呼召的战战兢兢和兴奋,以及主对门徒未来道路的应许。

在这里,我们应再次默想“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吧”这句话。它已经超越了打不打得到鱼的层面。对某些人而言,这番话可能是他们在生命核心当中,用极其认真严肃的态度来确认自己所领受之召命的关键呼唤。革尼撒勒湖畔发生的这件事,也不断地向我们的生活抛出本质性的追问: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我们被呼召要成就何事?耶稣对当时还是渔夫的门徒说:“到深处去吧。”那些在浅水区忙碌一夜却一无所获、正在洗网、心灰意冷的渔夫们,听到这个与常识完全相反的吩咐:再次出海下网。彼得曾现实地回答:“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路5:5),但耶稣一句话却成了翻转局面的关键。

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正是信仰之中的“矛盾式真理”所发挥的力量。现实层面可能让我们觉得“已经努力过了,不行,试了还是空手而归。” 在传福音或宣教工场上,也常有类似的体验:明明竭尽全力却看不到成果,好似毫无果效。然而,当我们再次回应主的话——“到深处去”——并顺服其中,就能经历到网几乎破裂般的丰收。正是这历史又象征性的事件,开启了门徒们“得人渔夫”的旅程。

事实上,彼得那句回答——“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因为你的一句话,我就下网”(路5:5)——包含了至关重要的原则。所有人类的经验、知识,加上已疲惫不堪的身体与心灵,都得出“毫无意义”这一结论时,唯有对神的话语的信心,让彼得再次顺服。结果,那张顺着主的话而撒下的网里,竟然捕获了极多的鱼,甚至网都快要破裂。必须呼叫另一艘船一同帮忙,船也几乎沉下去,这象征着唯有跟随神的命令才能带来的丰盛。传福音的事工也是类似的模式。拯救人的灵魂,不是凭借人的能力和智慧,而是全然仰赖对神话语的顺服与圣灵的工作。

彼得目睹这一奇景后,向耶稣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这是因为他不仅仅觉得“内疚”,更是彻底体会到“在如此大能者面前,我能做的竟然一无所有,我的生命是何等卑微不堪”。在全能的主面前,他深切感受到依靠自我的生活有何等局限。然而耶稣却宣告:“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 祂为彼得开启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样的跨越从人的角度看,充满了畏惧和陌生感,但主的应许与命令临在之处,必然会带来实现。

如今,这段耶稣的训词也应作为对当代我们的呼召来领受。通常,我们会把这情景应用于传福音时,体悟到“养家糊口的日常需求”与“拯救灵魂的属灵使命”是相互关联的。历来教会史上,“你要得人如得鱼”的话语一直是传福音与宣教的核心经文。教会也基于这句话而日渐复兴,无数信徒在其中学会奉献与顺服。对此,张大卫牧师将“到深处去”解读为“跨越世代、跨越世界,永不改变的神之召唤”。

除此之外,这段经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视角:门徒从“渔夫”的身份脱离出来,迅速地穿上“得人渔夫”这一新身份,整个过程其实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我们常以为人生若要迎来巨大转折,需要漫长的周期,然而当耶稣对彼得说“到深处去”时,他“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撒下了网,并立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神迹。这经历立刻成为他们踏上门徒之路的决定性契机,以至于他们舍下一切跟随耶稣(路5:11)。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此完全不再从事渔夫工作,而是代表他们将人生的优先次序与最终目的完全转向神的国和拯救灵魂。换言之,“打鱼”这件事本身的意义被彻底重塑了。

也就是说,耶稣的命令会使一个人的整个人生重新定位。那不再是为了捕鱼的渔网,而是撒向人群的网,不再只是维系日常生计的手段,而是救活灵魂的使命,也不再是“整夜劳苦却一无所得”,而是因主的话语而打破旧有的失败与局限,进入“惊人的得胜”。在这一切过程中,最核心的信息就是:渔夫们因为顺服主呼召、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而亲身体验到了“神的世界”。他们从“一无所获”的空网中被带往一个丰盛之网的恩典,从害怕到对主的话语生发完全的信靠,最终蜕变为“得人渔夫”。张大卫牧师指出,这种全然听从而产生的巨大转变,在当今依旧适用。门徒们积极地回应呼召,舍弃一切跟随耶稣(路5:11)的决断,正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我们。主的呼召不是要人留在教会里被动地等待,而是要我们走出去,投入传福音与宣教的前线。

这件事所昭示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主为什么呼召我们?”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章26节也说:“弟兄们哪,你们看你们蒙召的,是怎样的人。”被呼召的人最终要为神的荣耀而被使用,这种具体体现就在于实行那“到深处去撒网”的命令。我们的使命不仅局限于教会中的敬拜与服事,更需在生活的各方面把人引向救恩、拯救灵魂。

另一方面,门徒的恐惧也值得我们注意。彼得在听到“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这话之前,他对这更广大的未知世界还存着某种“莫名的恐惧”。对一个满足于做渔夫、或已经建立起既定生存模式的彼得来说,“得人如得鱼”意味着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态体系。然而,这份恐惧应当转换为“期待”和“盼望”。当我们聆听到神更高更宽的呼召时,若要进到祂的恩典之中,就必然要离开过去那个安全区。这在我们各自的属灵旅程中一再重复。

“到深处去撒网”的呼吁,也许最初会激起我们对过去失败或恐惧的回忆。就像彼得所说:“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我们或许早已试过多次,却依旧空手而返。然而神的话语能超越我们的不足和软弱。当我们再次决定“凭着主的话”撒网,就能在生命中经历超自然的果子。在那一刻,彼得大声告白:“我是个罪人!”也许先前他还颇为自信,仗着自己对海洋的了解、渔夫的技巧和多年的行业经验。但耶稣一句话足以颠覆他所有的计算。当人真正体验到自己何等有限与软弱时,就会俯伏在主面前承认自己是罪人。然而,这种认罪并不导向定罪或绝望,而成为跨入新境界的入口。

基于此,张大卫牧师谈到,当我们在主面前更加谦卑并顺服时,才能真正走向“更深的水域”、“更广的异象”。这不仅止于个人的信仰层面,也适用于教会群体乃至所有拓展神国的事工。在海外宣教或福音前线里,尤其是在语言、文化、风俗都大相径庭的地方,当我们多次尝试却遭遇“空网”的情况,就容易感到自己的知识和策略不足。然而当主命令“向更深之处前行”或“尝试新的方式”时,若我们顺从,就能见证那网满得要破的丰盛。

张大卫牧师同样将这种思路延伸到艺术、音乐、商业、学术、社会服务等不同领域。比如艺术家可以思考如何用作品传递神的信息,音乐人可以进一步突破赞美诗与世俗音乐的范畴,用更广阔的方式触动人的心灵。经商的人则可在经济活动中思考如何将更多人带向主。所有这一切的动力核心,正是主的话语;仅凭人的热心与方法论必然有限。

路加福音5章所呈现的重点,并非是单纯“打到很多鱼”这一事件本身的神迹,而是“渔夫们因顺服并进入完全不同的呼召,从而看见了神的世界”。空网变成满网的转变、迈向深水区的勇气、对主话语的全然信赖,以及最终活成“得人渔夫”这种人生巨变,正是其精髓所在。门徒对这一呼召积极响应,撇下一切跟随耶稣(路5:11)的抉择,今天同样适用于我们。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样的呼召不应在教会里停留于祈祷和观望的被动姿态,而必须在传福音与宣教的真实战场上采取积极行动。

此事件所揭示的核心在于:“主呼召我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章26节提醒我们要思想自己如何蒙召。凡是蒙召之人,终将成为神荣耀的器皿,而最具体的体现便是实践“到深处去撒网”的命令。我们的召命并不仅仅局限于教会中的礼拜和服事,更必须要在生活的各方面实践拯救与救赎,使人在灵魂深处获得生命。

很多时候,我们也应关注到门徒的害怕。当彼得还未听见“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这句话前,他对那更广阔世界依旧抱持“朦胧的恐惧”。就像已经满足于渔夫生活、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生存模式的彼得,突然要跨入一个截然不同的生态——那必然充满陌生感和恐慌。但这份恐惧应在神的呼召里转化为期待与盼望。当神呼召我们迈向更宽阔的疆域时,若想进入神的恩典之中,就需要离开过去所谓的“安全地带”。我们的灵命成长往往在此反复经历这种过程。

“到深处去撒网”的命令,起初可能让我们想起过往的失败或恐惧,就像彼得说的:“我们已经整夜劳力,却一无所获。”曾多次尝试,却每每徒然。然而当神的话语临到,就能超越我们所有的枯竭与无力。只要我们决定“凭着主的话”再一次撒网,就能看见超自然的成果。彼得在那时宣告:“我是个罪人!”或许先前他还以渔夫的资历自豪,但主的一句话,完全推翻他所有的依恃。人在此刻更深地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就会在主面前痛切地俯伏,承认自己是罪人。然而这个告白并非导向灭亡或挫败,反而成为通往更新境地的关键。

也因此,张大卫牧师说,我们只有在主面前更谦卑、更顺从,才能迈向神所开启的“更深水域”、“更广阔异象”。这条真理不仅适用于个人灵命,也适用于教会整体与国度事工。无论在海外或在本地宣教,当我们遇到文化、语言乃至价值观的巨大差异时,往往会再次经历那“空网”。人的策略可能不起作用。但当主吩咐我们“再往前行”或“采用不同方式”时,若信心顺服,必会看见丰硕果实。

张大卫牧师将这同一原则运用到艺术、音乐、经商、学术、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艺术家可以思考如何通过作品来传达神的信息;音乐人可以突破传统形式,用更广的角度来触动人心;经营者亦可思考如何借助商业平台,将更多人的心引向神。一切事工核心都需立基于主的话语,因为单凭人的热情和方法终究有限。

路加福音5章所展示的,即是耶稣用一种看似陌生的方式发话,我们若顺服,就能突破过去的失败经验,发现更高层次的呼召。这呼召延续为:“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这个伟大应许,而这不仅仅是给门徒们的,也是给所有今日的基督徒。“得人如得鱼”的呼召,其实就是“拯救生命”的呼吁。教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灵魂获得拯救;基督徒也应为此倾注自己的才干与时间。

若我们遗忘了“到深处去撒网”这句话,就如同盐若失了味(太5:13),只能被丢在外面任人践踏。教会的使命、基督徒的使命,正是传福音与宣教、也就是拯救灵魂这一最核心的任务。纵使教会拥有雄伟的建筑、充裕的财力、丰富多样的事工计划,但若失去“拯救灵魂”这个本质,就仿佛失了味的盐。正如当初门徒们面对宏大呼召时产生恐惧,我们也会因自身软弱与不够而害怕。但耶稣依然说:“不要怕。”

当我们把这份呼召与应许铭刻在心、积极迈向新的层次时,才会真正脱离“空网”,迎来属灵上的丰盛。传福音与宣教绝非依靠人类的谋略或技巧得以成功。就算我们整夜努力,也可能一无所获;但若与耶稣同工,信靠祂的一句话,神国度的大门便会打开。这对加利利渔夫而言曾是一次切实的事件;对今天的我们而言,也完全可以在灵命与事工上重现它所蕴含的福音大能。


2. 收割的拯救魂的

在马太福音9章35-38节里,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导人、传讲天国的福音,并医治各样的疾病。当祂看见群众时,便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没有牧人的羊(太9:36)。耶稣洞悉众人的灵魂状态,看到他们就像失去牧人的羊般流浪漂泊,随即用了一个著名的比喻:收割与工人。“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太9:37-38)。

张大卫牧师把这段经文与路加福音5章的“得人渔夫”结合起来,解释说,这两个比喻(打鱼与收割)都指向相同的事工使命——传福音、拯救灵魂。如果说在加利利湖里“打鱼”象征福音传播,那么“要收的庄稼多,工人却少”则是以农耕图景形容在地上收获灵魂。海洋深邃且汹涌,而田野辽阔又在阳光下敞露;虽然表面形象不同,但都同样在指向“挽救与获得生命”的事工。

“要收的庄稼多,工人却少”这句话,即使放在教会历史长河中的任何时代,依然准确适用。即便今天,福音尚未传达的地区广阔无边,无数教会外的人仍如同没有牧人的羊般流离失所。但与此对应的问题是:“作工的人少。”教会有时只注重扩大建筑、增设各种事工,却忽略了最根本的“收割灵魂”的工人栽培。传福音和宣教也可能被视为“另有他人或专门人士去做”的事,从而被边缘化。然而耶稣清楚嘱咐我们要“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积极地呼唤并造就工人。

这些工人,正是路加福音5章中“得人如得鱼”的那些人。耶稣呼召了原本只是平凡加利利渔夫的他们,却使他们成为改变世界的使徒。尽管他们并非当时的知识精英,也不具备政治、宗教权势,却因顺从耶稣的呼召而成为将福音传播到全世界的中坚力量。他们把耶稣亲授的天国福音和赦罪之恩带往各方。这个原则在今日的教会中仍然适用。神或许会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召唤我们:“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并让我们心中回想耶稣那句感慨:“要收的庄稼多,工人却少。”教会正要再度兴起培育这些工人,并差派他们出去。

张大卫牧师为重拾这种使命感,强调教会、牧者、神学界和一般信徒都要重新调整心态。从“只关心个人得救与属灵满足”这种个人主义视野中跳脱出来,将“把福音传到地极”的大使命(太28:19-20)置于生命核心。耶稣在马太福音28章19-20节中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接着又承诺“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这并非让我们孤单上路,而是祂亲自同行的应许之旅。

“收割的时机”正是当下。我们往往推说“时机还不成熟,将来某个时候再……” 然而耶稣已宣告“庄稼多得是。”只要工人预备好,立刻就能收割。问题在于“工人太少”,这对教会和信徒而言就是召唤:“你们要去。”事实上,历代福音的传播中,都是因为有人先行付出生命的代价,将福音带到崭新的领域、陌生的文化,才有教会的诞生和灵魂的得救。

在此,就更凸显出耶稣所说“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的重要性。而这种祈求不能只停留在祷告,更意味着随时预备好自己成为那工人。张大卫牧师对此强调说:“祷告的同时,也要立志由自己出发。”祷告既是与神心意相通的渠道,也能点燃我们生命的火炬。神在旧约及新约时期,常透过祷告的人开启事工,并呼召他们采取具体行动。无论是摩西、大卫、以赛亚,或耶利米,这些先知都因聆听神的声音而自觉地面临到自己的不足,但最终还是顺从了主的命令。就像以赛亚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赛6:8)。

路加福音5章中的渔夫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整夜劳苦却空网”的沮丧,同时也体验了因耶稣的一句话而撒网、目睹神迹的过程。那神迹并不仅止于满船的鱼,更唤醒了他们:“我现在该作什么?”他们立刻撇下所有,跟随耶稣。跟随耶稣代表着他们对既有价值观与人生优先次序做出翻天覆地的改变。结果,他们成为传福音、建立教会的核心柱石,为了把耶稣的赦罪与天国之道传到世界各地而努力。

张大卫牧师强调,今日教会与信徒也当走上相同的道路——先醒悟自己“空网”,再凭主的话再次撒网。“空网”不仅指传福音失败或教会成长停滞,也可能表示我们与神疏离,或在形式上固守习惯而失去对神话语的渴慕。也可能指教会虽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失去对社会和灵魂的真实关怀。无论何种形式,都是某种“灵性匮乏”。但即便如此,主依然呼唤我们:“到深处去吧!”这是再次顺服神话语的召唤。

“收割”的现场永远需要新的挑战。如果我们一味固守旧日的方式、过往的敬拜形式、老派的传福音策略,或许会发现当今变化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福音并没有得到恰当的传递。当然,福音核心的信息——耶稣基督为赎我们的罪而死并复活、战胜了罪与死亡的权势——在任何时代都必不可变。然而在表达方式和进入“深水区”的路径上,则有可能因应时代的需求而有所调整。

另一个方面,马太福音9章中耶稣的服事方式——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教导、传天国福音并医治疾病——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耶稣并非只固定在某处等待人自动上门,而是亲身走进人们的生活现场,关切他们的身体疾病与各类苦痛。这也呼吁我们进入人群的“现实场域”,面对处在痛苦与问题中的人,敞开心扉将耶稣的爱与福音带给他们。那些“如同没有牧人的羊”在彷徨流离之际,需要我们去寻找、关爱并指引。

张大卫牧师特别强调,教会不能再局限于“建筑物中心”或“项目中心”的思维。诚然,我们需要礼拜堂,各类项目也有助于服事、教导,但“收割”真正发生在田间。就像田里的庄稼,已然成熟等待收割,人们在世俗社会中也正等待福音,多数人带着各种创伤、孤独与空虚。唯有教会走出自己的围墙,回到城市与社区的核心,以及跨文化、跨国度的宣教工场,才能照着耶稣的话:“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再度撒下福音的种子并收成庄稼。

“要收的庄稼多,工人却少”这句话,其实也是对每个人的呼唤:“那你愿不愿意成为那个工人呢?” 我们不能老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总想着“会有人去的”。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自己被召成为工人。这份呼召并非只给牧师或宣教士,而是针对所有教会群体里的信徒。有人在职场、有人在艺术领域、有人在教育阵地,借着他们的才干与机会,同样能担任“得人如得鱼”的角色。

张大卫牧师将之称作“多元领域的宣教模式”。以往我们只把宣教士限定为出国传福音的人,如今任何社会范畴都能成为宣教工场:媒体、文化、艺术、教育、IT、商业等,只要有人需要福音的地方,就有收割的空间。既然耶稣自己说:“要收的庄稼多,工人却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那么教会就应担负起培育和差派工人的责任。

马太福音9章的“庄稼比喻”与路加福音5章的“得人如得鱼”一样,都传递了相同的主旨。首先是神的心肠——怜悯那些“如同没有牧人的羊”。耶稣怜悯他们,不只是因为他们生活贫困,更是因为他们灵里漂泊无依。失了牧人的羊,既没有抵御狼群的能力,也不知如何回到羊圈。如今这个时代,许多人依旧在空虚中挣扎。若教会对此视而不见,就等于失去了福音的核心。

其次,必须要有人真实收割、得人。爱与怜悯绝不能停留在感性层面,还得要有具体行动。要有神话语的宣讲,配合实际的栽培和门训,使得那些归入教会的人也能成长为新的收割工,形成良性循环。这才是真正顺服“到深处去撒网”的群体写照。众人一同享受那网破鱼满、收割丰盛的恩典,并且继续为更多灵魂的救赎而祷告、奉献。

基于此,张大卫牧师呼吁教会要更全面地看待事工,不应只满足于讲道和礼拜,而需要结合教育、训练、社会服务、专业事工等渠道,积极与世界对话。耶稣当年在会堂讲道的同时,也走到各城各乡,医病赶鬼,让我们看到祂极其关怀人的现实需要。我们也当聆听世人心灵与身体的需求,给予同理和实际帮助,并向他们介绍耶稣的救恩。

“他们困苦流离,如同没有牧人的羊”(太9:36)这句话,并非仅限于古代人的处境。当今社会中,人们普遍经历精神、情感的空虚,也面临抑郁、成瘾、人际破裂、物质主义的欺骗等各种挣扎。在这现实困境下,若教会真能让人认识大牧者耶稣,就将带给无数人自由与安息。这正是“要收的庄稼多”的最佳注解。工人虽少,却必须勇敢地站出来。我们每个人都要自问:是在为自己缺乏能力找借口,推托“让别人去”?还是回应:“主啊,我愿成为那工人”?

今天的教会需要“得人如得鱼”的热情,也需要“收割庄稼”的智慧。我们若真正明白一颗灵魂得救的宝贵之处,定不会轻忽这使命。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要完成这地上“至大使命”(The Great Commission),正是为了让神的国“在天上”已成就的荣耀,也能“在地上”得以彰显。张大卫牧师提到,“福音事工的最终指向,就是要让神的国度在地上如同在天上那样被建立。”为达此目标,我们需让万民都作门徒,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受洗,并遵行主的一切教训。在此过程中,必然需要祷告,让圣灵彰显大能。

“收割的时机”就是现在,路加福音5章与马太福音9章给出了共同的结论——“得人如得鱼”,以及“去收割庄稼”。这两种比喻用不同的图景,凸显救人的核心使命,同时传递耶稣的心肠与教会的责任。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章26节提醒我们要思想自己蒙召的光景,同样启示了我们的呼召终究与“灵魂拯救”紧密相连。当我们对这呼召回应“阿们”,教会才能保持盐的味道与光的照耀,使黑暗世界看见真光。当那些“按时分粮”的忠心又有见识的仆人显现(太24:45),世人便不再做“没有牧人的羊”,而是藉着归向主,得以分享收割的喜乐。

“到深处去撒网”使得空网被丰盛的鱼群填满;“没有牧人的羊”回到神的羊圈,亦是此刻仍在继续的呼召。我们每个人都面临再次“凭着主的话”撒网的勇气考验,也需要在看见“困苦流离的羊群”时作出“收割工人”的决断。张大卫牧师在此再度提醒,最关键的就是“超越恐惧的顺服”。不管环境有多艰难,能力多么不足,只要主的命令临到,顺服便会开启神的工作。当我们经历到这样的神迹,也就会肩负使命走向地极,传扬福音;那时我们会发现庄稼地里早已一片金黄,等待收割。

正是把“到深处去撒网”和“要收的庄稼多、工人却少”这两段经文结合,我们能得到的洞见是:海洋也好,田野也罢,皆在神的救赎计划之内。得人渔夫与收割工人的呼召,如今同样临到我们。若我们像彼得那样宣告:“主啊,凭你的话,我就下网”,那么空网终必满溢;教会也将再次觉醒,成为世人的避难所与光。当我们看到迷失的羊群,就该主动走近他们,传递耶稣的慈爱。耶稣怜悯众人的心也会流淌进我们的心,使我们得以在世上展开真正的“收割”。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主的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因此,路加福音5章的打鱼神迹与马太福音9章的庄稼比喻共同启示教会与信徒的使命绝非某种小范围或消极的行为,而是需要面向所有民族、所有领域、所有群体来宣扬福音,并通过福音来“得人”、收割灵魂,从而推动神国度的扩张。张大卫牧师以及许多牧者、神学家和委身的信徒们,并未只把这经文当作“佳美的比喻”或“教训”,而是殷切地付诸实践。我们同样需要在各自所在的位置,郑重地承接这一呼召。

恐惧在所难免。我们或许会被“曾经付出却毫无结果”的经历压得喘不过气,也可能被“现在不是时候”“教会已失去影响力”“世人不欢迎福音”等怀疑主义言论束缚。然而耶稣仍然在对我们说:“到深处去撒网吧。” 祂依然提醒我们:“要收的庄稼多,但工人少。” 面对这呼召,我们当像彼得一样承认自己的罪性与有限,却也要在恩典中重新站立起来。

张大卫牧师提醒教会,不要只沉溺于过去所谓复兴的经历或数字上的增长,更要将福音大能传达给新的世代与文化。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或许有许多人正经历“整夜劳力却空网”的困境。也正因如此,教会更要走向“深水”,向人的灵魂最深处传递那位“赐下活水”的耶稣,并向那些“没有牧人的羊”宣告主的拯救。尽管这任务不易且使人惧怕,但因有耶稣的权柄与同在,我们必能承担。

今天,当我们重读并默想这些经文时,再次被提醒“灵魂得救”的紧迫性,以及那已经加诸我们身上的神圣使命。路加福音5章呈现的“得人渔夫”,马太福音9章突出的“收割时刻”,以及马太福音28章19-20节所颁布的“大使命”,三者之间环环相扣。教会要抓牢这宏伟的召唤,兴起更多工人,走向世界。“你要得人了”这句应许若应用在教会与每位信徒身上,那些“空网”也必将因顺服主的话而满载收获。而在“收割”的季节,像“没有牧人的羊”般流离失所的人们,将回到耶稣面前,我们也将见证神的国度在地上实际扩张。所有这一切,并非依靠人的能力而成,而是在“因着主的话”而生的圣洁顺服中敞开的道路。

故此,我们必须再次反思:教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无论是“打鱼”还是“收割”,终极目标都是拯救灵魂。当教会失去这一根本,就会迅速走向世俗化;敬拜仪式变成作秀,自我满足取代真正的服事,团契退化为封闭的小圈子。但只要我们倾听“到深处去撒网”的呼召,并留心“要收的庄稼多、工人少”的提醒,教会就不会停滞,而会继续前行。正如彼得在加利利湖畔清晨,重新听到主的命令,随后满载而归的那份惊喜,也将成为我们的经历。

在整个旅程中,需要牢记耶稣的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即使我们面临惧怕与软弱,只要“庄稼的主”与我们同在,我们就能成为“得人渔夫”,向失丧的人传达牧者耶稣的声音,并完成这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直至地极。张大卫牧师和许多被此话语抓住的人,如今仍走遍世界各地,实践“到深处去撒网”的人生。愿我们也能战胜恐惧,同心加入主的呼召。

这正是路加福音5章1-11节与马太福音9章35-38节对我们当代的呼唤。一方面是渔夫的比喻,另一方面是收割的比喻,两者都指向教会和信徒必须全力以赴“拯救灵魂”的任务。唯有不忘初心,教会才能如盐般保有咸味、如光般照亮黑暗世界。如此,“按时分粮”的忠心仆人(太24:45)在此时出现,世人也不再是“没有牧人的羊”,而会在耶稣基督里得到归宿,分享那“收割的喜乐”。“到深处去撒网”的召唤叩击着我们的心,“要收的庄稼多、工人少”的声音也在催促我们。愿这一刻,能成为我们个人和教会群体重新出发的新起点!

www.davdijang.org

Leave a Comment